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顶点小说网 www.23wx.cx,中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天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。

    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

    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    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
    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    <b>译文及注释</b>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人的自然禀赋叫做“性”顺着本性行事叫做“道”按照“道”的原则修养叫做“教”

    “道”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,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,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。

    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,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。

    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,叫做“中”;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,叫做“和”“中”是人人都有的本性;“和”是大家遵循的原则。

    达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了,万物便生长繁育了。

    注释

    (1)天命:天赋。朱熹解释说:“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,气以成形,而理亦赋焉,犹命令也。”(中庸章句)所以,这里的天命(天赋)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,并无神秘色彩。

    (2)率性:遵循本性,率,遵循,按照,

    (3)莫:在这里是“没有什么更”的意思。见(xian):显现,明显。乎:于,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。

    (4)中(zhong):符合。

    (5)节:节度法度。

    (6)致,达到。

    <b>读解</b>

    这是中庸的第一章,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,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“慎其独”问题,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,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,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。

    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,本章才正面提出“中和”(即中庸)这一范畴,进入全篇的主题。

    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,历来对“中庸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。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,对“中”、“和”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。按照本章的意思,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,心中是平静淡然的,所以叫做“中”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,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。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,有节度,这就叫做“和”二者协调和谐,这便是“中和”人人都达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大家心平气和,社会秩序井然,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。

    该文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,以下十章(2-11)都围绕该文内容而展开。

    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,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(前483-前402)之手。据史记-孔于世家记载,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,字伯鱼;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,字子思。孔子去世后,儒家分为八派,子思是其中一派。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。从师承关系来看,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,孟子又学于子思;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,也大体上是相同的。所以有“思孟学派”的说法。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“述圣”不过,现存的中庸,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,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。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,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,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。

    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,汉书-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,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。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,他把中庸与大学、论语、孟子合在一起,使它成为“四书”之一,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。

    朱熹认为中庸“忧深言切,虑远说详”“历选前圣之书,所以提挈纲维,开示蕴奥,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。)(中庸章句-序)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,强调中庸是“孔门传授心法”的著作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其味无穷,都是实用的学问。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,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。

    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,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,不仅提出了“中庸”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,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,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。所以,中庸被推崇为“实学”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,这也绝不是偶然的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